在國務院的指導下,各級地方政府正在大力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這是今后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要大力推廣的一種融資模式,相關企業要把握機遇,同時應注意防范風險。
第一,PPP是以后公用事業及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選擇的融資模式。
根據新《預算法》等規定,政府負債建設運營公用事業及基礎設施項目的途徑,除了發債外就是PPP。2014年11月以來,以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60號)、財政部《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14〕76號)、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財金〔2014〕113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發改投資〔2014〕2724號)等文件為代表,表明國家將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力推廣PPP模式。
2015年5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廣PPP模式,匯聚社會力量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這是中央政府推動PPP項目的又一重要信號。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 發展改革委 人民銀行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5〕42號)進一步明確: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領域均適用PPP模式,并特別將市政道路也列入PPP模式范圍。
另外,依據國發〔2014〕60號文第四條(十二)項“公共交通”、第五條(十六)項“普通公路”的有關規定,以及財政部《關于市政公用領域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推介工作的通知》(財建〔2015〕29號)中“道路橋梁可實行建設施工、養護管理一體化經營方式”的規定,道路橋梁及普通公路都被列入可以通過PPP融資模式解決建設資金的范圍。
第二,2015年是PPP戰略元年,2016年將呈井噴發展態勢。
各級地方政府希望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以疏解巨大的債務壓力,因此對PPP的推廣有極大的積極性。而在企業方面,有不少投資人也從中嗅到商機,希望通過PPP模式使自己的資本進入新的獲利空間。有媒體粗略統計,目前2015年省級地方政府披露的PPP項目計劃投資總額已經超過1萬億元;截至2015年5月底,各地上報的PPP項目資源超過2.7萬億。
據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分析,對于PPP項目來講,項目本身需要進行可行性研究,需要前期充分的論證準備,社會資本也要對項目進行充分了解,測算項目合作獲得多少權益。項目如何實施和運營,只有充分評估以后,社會資本才會真正下定決心和政府合作,這需要一定時間。從國際經驗看,一般PPP項目從開始政府識別到立項準備,需要6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如果沒有進行前期論證、準備,倉促上馬,不僅會使政府公共服務效果打折扣,而且也會影響社會資本效益。因此,PPP模式暫時出現“宣傳引導風聲大,項目落地雨點小”現象。
伴隨著政府及社會資本方對PPP項目的充分準備,預計明年PPP項目將呈井噴發展態勢。今年是戰略機遇期,能否在以后的PPP項目中分到一杯羹,關鍵在于現在能否抓住PPP試點項目,整合好資源,積累好經驗。
第三,遇到合適的項目要抓緊落實,以后約束性條件會更多。
既然2015年是戰略機遇期,各方尤其是社會資本方務必要把握住這個機遇,以后PPP項目相關的約束條件只會多不會少,原因主要有四點。
首先,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推動PPP項目,借著這股東風,推出了多項為PPP項目大開綠燈的政策條文。如李克強總理在5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要求,要簡化審批,保障項目用地,支持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基金,用好稅收優惠、獎勵資金、轉移支付等手段,多措并舉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產品和服務項目的投資、運營管理。
5月15日,財政部、央行、銀監會再次聯合發文,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和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妥善處理融資平臺公司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區分存量和增量實施分類管理,依法合規積極支持融資平臺公司在建項目后續融資,確保在建項目有序推進,切實滿足實體經濟的合理融資需求,有效防范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同時要求銀行對融資平臺公司的貸款不得盲目抽貸、壓貸、停貸。
其次,隨著PPP模式的發展和成熟,搶先試水PPP項目的一批企業在過往業績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具備了專業技術的核心競爭力。鑒于PPP項目最終產品的建造有著很高的專業技術要求,今后國家會不斷完善對介入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技術資質的要求,使得日后的競爭會愈發激烈。
再次,與PPP相關的法律制度將更加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與社會資本相結合解決所需資金問題,這種融資模式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目前呈現出的法律滯后和缺位的現象是明顯的,2014年以來,在PPP模式已被確立為地方政府化解資金壓力重要抓手的情況下,由于缺少明確的法律規范支撐,社會資本方進入市政、交通、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仍然面臨著眾多規范性難題。隨著PPP項目在各地的推廣,國家必然會不斷推出更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指導各地PPP項目有序進行。
最后,為推進PPP項目實施,會以示范項目帶動PPP模式發展,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示范項目開始,各地政府紛紛建立示范項目庫。示范項目庫經過各地政府優選,是政府發展PPP項目的重中之重。企業越早爭取項目入庫,分占各自領域市場的機會越大。
在未來幾十年,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大量的投資。從現實情況看,以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投資多依賴財政安排及政府性債務,投資缺口逐步擴大、資金效率不高、投資回報率低等投融資體制弊端業已顯現。PPP模式可以吸引大量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形成籌資渠道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有效減輕各級政府的支出壓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PPP模式能夠將政府的戰略規劃、市場監管、公共服務與社會資本的管理效率、技術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增強政府的法治意識和市場意識,全面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