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公用設施市場化的政策背景下,我國水處理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外資、民營資本以及個體投資者投資這一產業的意愿強烈。而且,政府正推行的公私合營(PPP)服務模式也將加速現有企業的規模擴張。我國水處理投融資機制的改革體現在哪些方面?在投融資機制的設計上,操作的關鍵內容是什么?清華大學環境管理與政策教研所所長常杪將給我們做詳細指導。
我國水處理投融資機制的改革體現在哪些方面?
對于新舊兩輪PPP熱潮,常所長覺得用“此PPP非彼PPP”來形容可能比較貼切,也就是說新一輪PPP熱潮和2000年初的PPP熱潮不太一樣。第一,2000年初的PPP熱潮的初衷跟現在不太一樣。那時候的背景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要迎來一個快速發展期,污水處理廠還沒有辦法做PPP商業模式,主要是市場方面涉及制度、政策和機制的改革。第二,市場不太一樣。第一輪PPP當時是比較單一的市場,就是污水、垃圾處理等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相對比較簡單,市場機制單一。現在這一輪PPP熱潮的市場則更寬泛一些(我們在這里只談環保市場),并且遠比第一輪的市場要復雜得多,市場模式和類型多樣化,它不是單一的項目建設,可能是一個大的區域性的環境治理,也就是說它可以拆分出N多個小的項目。第三,就是項目分工和項目模式操作的問題。項目模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項目變型),項目模式要和區域綜合解決方案結合起來,實際上就是從一個規劃或系統解決思路中,選擇最優的技術和最優的投入產出比。無論國企也好民企也好,誰能夠提供最優的方案,誰就能拿下這個項目,所以都是有機會的。可能某個企業在行業里暫時不夠領先,但是如果它在區域上搶占了項目先機,有一個很好的綜合解決方案,或者是結合了當地的國有背景,就有做大項目的機會。
2000年初的PPP熱潮對于環保產業的影響和效用雖然不是太大,但現在回顧起來,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在此后的十幾年里面,在市場化改革的推動下,我國污水處理廠的設施建設受益頗多,共計建設污水處理廠四千多座,增長速度非常快。培育了一些環保領軍企業,比如桑德國際和曉清環保,通過BOT、 TOT模式,在市場上得到一個非常好的發展。但是我現在不是以講故事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而是希望再過十年我們回顧新的這一輪PPP熱潮,它達到了什么樣的效果,或者說對于水處理行業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常所長認為新一輪PPP的背景一定要與水處理行業相結合。
在投融資機制的設計上,操作的關鍵內容是什么?
目前我國面臨環境管理的諸多變革,比如目前正在做的“十三五”前期規劃的研究,強調的是向環境質量要結果,對于環境結果的要求這一點,常所長認為“十三五”是非常明確的,它實際上意味著項目不是簡單建完就可以了,而一定要有運營的效果,包括對技術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要求企業對于提供系統的、科學的、綜合的解決方案的能力要加強。目前很多企業可能某個技術很好,但是區域的綜合解決能力比較弱。當然考慮區域的時候會考慮企業的財政能力、項目設計方案以及項目產生的經濟價值。那么,如何確保經濟價值最大化?比方說土壤、流域等修復項目,會考慮其額外的、經濟的、高附加值的投入產出比,不是簡單地說我治理了、處理了、削減了多少BOD就贏了,而是要考慮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一定要讓當地政府覺得該項目不僅僅是投入,還有很好的產出,這個產出不單單是環境效益,還有經濟效益。在設計項目的時候,可能不是簡單的、單一項的解決方案,而應該是一個區域的系統解決方案,這一點在項目設計里面非常關鍵。
對于政府和民營雙方合作,常所長指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項目資金來源的問題。PPP資金來源的兩個方面,一是財政資金,二是社會資金。無論出自中央還是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財政資金都會隨著國家和政府的撥款不斷地增加。而社會資本如何與財政資金有效地結合,用于投融資機制的設計,是一個難點。因為一旦社會資本和財政資金無法有效結合,則可能導致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擠兌的問題,結果就是你擠他、他擠你,當然在第一輪PPP熱潮的時候也存在這種現象。所以,如何讓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很好地結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